藏王故里 秘境卓尼
自一世策墨林活佛阿旺楚成任西藏攝政開始,四任策墨林活佛都來自這里,這里是卓尼,一個被世人稱之為“遺落在人間的香巴拉”的封存秘境,一塊神奇、美麗、富饒的聚寶之地。
全縣共有9萬多人口,總面積5419.66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4900米,水利、森林、礦產資源豐富,馳名中外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洮硯即產于卓尼。 卓尼,猶如鑲嵌在洮河這條玉帶上的綠寶石,在她的周圍,又遍布著粒粒翡翠,串串珍珠般的名勝景點,境內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冬蟲草、黑木耳、狼肚菌、麝香等林副產品和名貴中藥材年收購量達100多噸,盛產“高原之舟”的牦牛,卓尼蘊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鐵、鋅、汞、大理石、洮硯石等礦藏,且儲量可觀。 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境內以姊妹峰、大峪溝三角石、九甸峽、云江峽等聞名 遐爾,具有近800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古剎——禪定寺和民俗風情令人神往。
近年來,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卓尼逐步打破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發展瓶頸,卓尼的土特產品也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從山深處“飛”向了城市。美麗生態與經濟發展和諧共進,甘南卓尼,再次成為熱點詞匯,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樹立電商發展目標 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以農牧村流通現代化為目標,以電子商務進農牧村綜合示范縣建設項目為抓手,以提高電子商務在農牧村的普及程度為目標,堅持政
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以建設縣、鄉(鎮)、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優化農牧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為核心,積極完善農牧村電子商務網購網銷、商品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建立適應“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需要的農牧村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和配送體系,培育壯大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推動電子商務全面普及,使電子商務在便利農牧民生產生活、助力脫貧攻堅、促進農牧村經濟發展、培育壯大再生動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計劃在2020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完成0.6億元以上,網絡零售額0.4億元,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同比增長30%以上,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90%以上。新增就業人員1000人以上,帶動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00元以上。電子商務進入常態化,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全面形成,自主發展能力全面實現,社會各行各業普遍應用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助推農牧村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加顯著。
卓尼縣電商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電商基礎薄弱,服務功能有待加強。一是我縣城鄉光纖雖然基本覆蓋,但免費WIFI等網絡信號差,兆數不高,流量不暢,操作十分不便。加之部分群眾對電腦應用知識掌握不夠深入,操作起來十分困難,農村公路戶戶通建設沒有達到全覆蓋。二是縣、鎮(辦)電商服務站功能欠缺。縣電商協會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三是縣、鎮、村三級電商組織架構體系不健全,牽頭管總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買多、賣少、上行少。四是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服務覆蓋面小,而且快遞單價偏高,企業積極性不高,制約了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應用。
電商服務體系與配套體系沒有很好融合發展。縣、鎮、村雖有電商服務網點,但這些網點運行不規范,僅僅是利用互聯網開展了賣和買、即上線和工業品下行,沒有真正發揮服務網點的“一點多用”功能。與站點建設相匹配的倉儲物流、配送服務、技術服務、中介服務、行政服務等還不完備,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農特產品品牌培育不夠。卓尼縣農特產品大部分沒有質量認證和品牌商標,產品分類分級、初深加工、包裝設計、商標注冊、品牌打造方面嚴重不夠。初級產品很難轉化為網銷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較小,知曉率不高,影響力不大,線下銷售大于線上銷售。
電商規模不大,示范帶動效應不強。要想做大做強做活電商企業,必須要有大的電商企業來引領帶動,而我縣雖有電商企業,但規模都不大、機構不健全、運營不規范,大部分僅僅只是實體店,加之產品是初級產品,質量低、缺乏深度加工和標準化生產,產品上線下線少,網銷額度不大,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電商培訓不夠,電商人才缺乏。發展電商需要大量既精通網絡應用技術,又了解行業流程的復合型人才。大部分人都是粗略掌握了解,缺乏實際操作。電商人才更為缺乏,全縣懂電商的專業人才匱乏,與電商運營相關的管理、營銷、物流、客服、美工、策劃、包裝設計等方面人才更是稀缺。
建立卓尼統一的運營管理體系
構建全縣統一的運營管理體系,依托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按照12511的運營管理思路,管理運營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即圍繞“縣域農產品及服務上行、縣域消費品及服務下行、縣域電商自生力培養”三大目標,以縣域電子公共服務體系運營管理機構為核心,依托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和網貨供應兩個體系,宣傳、品牌、質量、培訓、物流五大專業服務商為支撐,一套《卓尼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管理與服務規范》為約束,一套服務評價體系為成效保障,開展縣域電商運營服務。
健全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
充分利用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積極培育縣域農牧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電商、商貿、物流、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資源的對接與整合,健全農牧村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
整合利用各類市場資源,建成集鄉(鎮)村級服務站點管理和運營、電商孵化、人員培訓、包裝設計、營銷策劃、產品展示、數據采集統計、電子結算等功能為一體的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鼓勵電商、商貿、倉儲、物流、配送等各類企業入駐,打造行業集中、產業集聚的園區型發展模式,促進全產業鏈發展。
依托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整合利用鄉(鎮)級商貿中心、配送中心、郵政、供銷、“萬村千鄉”農家店等服務網絡,建設覆蓋各鄉(鎮)的電子商務服務站;選擇交通便利、產業優勢明顯或旅游資源、人員相對集中的行政村建設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實現代收發貨、繳費支付、信息發布等電子商務便民服務功能。
健全農村“三級”雙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
有效整合物流配送資源,建立完善縣、鄉(鎮)、村三級雙向物流配送體系,完善面向農牧村的綜合物流信息平臺。
堅持與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協同建設、融合發展,整合商貿流通、倉儲物流、快遞郵政、供銷等各類資源,建設縣電子商務公共物流配送中心,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縣公共物流配送中心進行統一配送。
依托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立鄉(鎮)、村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站點,實現快遞包裹的倉儲、分撥、自提等功能。鼓勵鄉(鎮)、村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站開展村民代取件及送貨上門等服務,配置各種設備和配送車輛,實施網銷網購商品(包裹)的配送(投遞)及物流信息資源共享等服務。充分發揮郵政企業物流全覆蓋的優勢,整合物流資源,著力解決打通農牧村電子商務由鄉(鎮)到村 “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頸”問題,發展面向農牧戶的“草根物流”,完善農牧村電子商務配送服務體系網絡。
大力發展第三方配送,積極培育本土化電商物流配送企業,不斷提升縣域物流快遞配送能力。
擴大農牧村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
擴大電子商務在工業品、農牧業生產資料下鄉和農畜特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網絡中的應用,實現線上線下交易的融合發展。
依托現有電子商務平臺,支持農牧村青年、返鄉大中專畢業生創辦電子商務企業、開設網店和開展網絡銷售,拓展農畜特產品B2B、B2C、C2C、O2O等銷售渠道,帶動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標準化。
支持電商、供銷、郵政、通信等企業,在鄉(鎮)、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設立電子商務終端服務網點,完善網上購物、電子交易、充值繳費及產品售后等服務功能。
積極拓展農牧村金融、咨詢、旅游、健康養老等領域的服務。
建立人才培訓體系,提高農牧村電子商務應用能力
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分渠道、分層次、分階段開展農牧村電子商務培訓。依托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培訓機構和電子商務協會,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電商政策、基礎知識、網購網銷、網店開設、品牌運營等方面的培訓。培訓分普及、初級、提升、精英、講師技能五個層次進行,普及層面主要對鄉(鎮)干部、涉農企業、農村合作社、農牧民、城鎮居民、商戶、創業人等培訓,先大范圍的培訓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牧民群眾,遴選出對電子商務感興趣且愿意在這一行業發展,積極、進取的人作為站點負責人或電商實操人員;初級培訓方面,重點培訓大學生村官、大中專畢業生、農牧村青年、返鄉青年、復退軍人、鄉(鎮)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負責人及電商實操人員、有電商創業意向的青年等,讓他們掌握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和運營體系,篩選電商人才;提升培訓,再對站點電子商務實操人員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讓他們真正學會電子商務的具體操作和運營;電商精英培訓,對正在具有電子商務想法和自主創業精神的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讓這些人帶動周邊區域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商講師技能培訓,通過培訓選定,使一些電商從業人員具有對電商講解和分析,經驗分享能力,并對區域內人員進行電子商務講解和宣傳等,推薦到國家電商中心取得專業資格證書。
加強農畜特產品品牌建設及推廣體系建設
走特色化產品路線的“卓尼模式”,以藏族文化、土族文化、文化旅游產品為基礎,依托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建設的大好時機,建設設計具有卓尼縣民俗特色的縣域公共品牌及縣域農畜特產品,積極做好縣域農畜特產品的深度挖掘和精細化開發,強化“特色就是生產力、品牌就是競爭力、質量就是生命力”的觀念,發揚“再過一百年,還是純天然”的宗旨和“健康、綠色、環保”的理念,打造一批“叫得響、信譽高、品質優、銷量好”的農畜特產品。
加強產源地農畜特產品的品牌培育,多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著力提高卓尼品牌影響力、農畜特產品商品化率,開展農畜特產品品牌策劃、營銷、推廣和比較優勢分析,實施“一縣一品牌、一村一品種、一品種一故事”工程,打造獨具本地特色的標志性農畜特產品品牌——便于您記憶和傳播的“松塔”牌產品品牌,提高農畜特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畜特產品的線上線下綜合競爭力。
促進農畜特產品的網絡營銷和推廣,開展“卓尼電商走全國”活動,多渠道、廣覆蓋、深層次地開展網絡營銷,組織舉辦網商采購大會、農畜特產品網銷推介會等雙向農網對接活動,鼓勵涉農企業與阿里、京東、蘇寧易購等國內主流大型電商平臺加強合作,使本地更多的農畜特產品能夠更好的上線推廣和交易,促進線上線下交易融合,擴大農畜特產品的網上銷量,提高農牧村產品的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
向全縣提供電商公共服務。為電商創業人員實際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提供咨詢與解答;向政府推薦優秀電商創業項目,爭取政策扶持;組織開展各類電商文化活動,舉辦電商創業創新項目大賽等,為創業人員、電商企業和電商人才之間搭建交流平臺,挖掘和培育一批優秀電商、典型網點、創業案例,通過政府網站、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等宣傳渠道進行宣傳,并將本地電子商務氛圍營造、平臺建設與當地農畜特產品宣傳、休閑旅游產品推介有機結合。
建設農畜特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開展農畜特產品標準化建設,制定本地農畜特產品的標準化。加強對農畜特產品的供應鏈建設,包括設計、生產、加工、包裝、倉儲、運輸、裝卸、配送預冷等各個環節的規范化管理和監控。實施網貨供應鏈打造并開發新的網銷產品,建設符合我縣實際的農畜特產品供應鏈體系(含具有統一包裝、統一檢測標準等的縣域網貨供應中心);制作有關反映卓尼特色的原生態自然環境的虛擬體驗場景。
引入國家、省級相關誠信認證標準體系,建立產品信用評價制度。分級、分類目制定農畜特產品地方標準;建立“三品一標”基礎標準化農畜特產品數據庫。積極鼓勵、培育和引導企業進行“三品一標”認證,構建集產品防偽、物流防竄、品控監督、多保障監管為一體的溯源監管系統,實現生產可記錄,安全可預警,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儲存,身份可查詢,責任可認定,產品可召回的全流程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向大數據平臺采集提供農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主體的精準扶貧數據,采集農牧戶基本信息、家庭農畜特產品信息、整合資源,綜合統籌農畜特產品儲量等數據,為農牧戶提供產品上行渠道信息,集中采購,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
改善農牧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
加強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快農牧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財稅、金融、土地、收費等方面政策,研究制定適應農牧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的標準、統計和信用制度等。
全體系電商手段助力經濟騰飛
卓尼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項目是發展本地電商的重要載體,也是發展農村電商必不可少的環節。項目的實施建設,不僅可以助力卓尼縣電子商務的發展跨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而且能有效通過電子商務的新型經濟模式發揮本縣經濟綜合優勢。
通過電子商務全體系手段,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卓尼電商發展將圍繞實施方案的總體工作目標和要求,實現農特產品、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的深度融合。最終以電子商務全體系手段,實現農特產品、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影響,而卓尼的電子商務農文旅模式,也因為卓尼鄉村建設的強大后盾,以及經過歷練和發展的電商全體系,必將釋放出更加強大的經濟動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