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英雄,能源需要安全。
當被寄予眾多期盼的2020年以這種讓人猝不及防的姿態降臨的時候,當武漢疫情正式宣布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候,當武漢以及湖北多個地區封城,一個個城市與村莊更需要沉著有序運轉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
2019年,長慶油田憑借5703萬噸的油氣當量,登頂我國油田企業年產量之巔。其中,生產原油2416萬噸,同比增加39萬噸,創近五年最大增幅;生產天然氣達412.5億立方米,建成我國首個年產超400億立方米的大氣區。長慶油田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付鎖堂自豪地說:“2019年,長慶的發展歷程極不平凡,各級組織始終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己任,譜寫了長慶油田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長慶油田的新篇章——5700萬噸的分量有多重?疫情之下,長慶油田承擔的責任有多大?
保障能源安全的中流砥柱
城可封,愛與油氣不能斷流。
油氣不斷流,非常時期長慶油田的5700萬噸賦予石油行業以信心和力量。
2019年,中國原油總產量為1.91億噸,天然氣總產量為1738億立方米。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約占全國油氣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這六分之一穩住了,就穩住了非常時期我國能源供應的半壁江山。
這世間從不缺讓你的世界天翻地覆的事情,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扛得住事兒。長慶油田扛住了。
應非常之疫,打非常之役。作為第一大油氣田,長慶人義無反顧、逆風而行,春節期間共生產原油67.08萬噸、天然氣13.02億立方米。長慶天然氣總生產量、日產量、外供量,均創歷史最好紀錄。其中,外供量與上年同比多1300萬立方米。這才是為武漢加油,為中國打氣的正確方式!
5700萬噸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防控疫情的當下。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不斷加劇,保護主義持續蔓延,霸權主義盛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嚴峻、復雜前所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我國石油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也達到了40%。能源成為我國的戰略短板。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關于今后若干年要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2019年,按照“七年行動計劃”部署,各油氣企業加大了風險勘探力度,使中國原油產量扭轉了連續幾年的下降勢頭。其中,長慶油田在連續7年穩產5000萬噸以上之后一舉突破了5700萬噸,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這樣評價:“2019年長慶油田油氣產量突破了5700萬噸油氣當量,在國內產生了良好的引領作用。”
目前,長慶油田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和天然氣管網中心樞紐,天然氣年產量約占國內產量的四分之一。有數據顯示,從1997年開始向北京供氣,長慶油田已累計向以首都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地區、陜甘寧蒙豫魯滬等地區供氣4200億立方米,惠及人民群眾3億多人。
有長慶,氣不荒!
2020年,人類進入本世紀的第3個十年,包括非冠病疫情在內的“黑天鵝”滿天飛,“灰犀牛”遍地跑。在這樣的變局中,能源發展也站到了百年大變局的十字路口,如何處變不驚,如何繼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說:“在日益嚴峻的國內油氣供需矛盾下,長慶油田連續穩產、增產,對保障國家油氣供應安全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
有了包括這5700萬噸在內的國內油氣產量,我們在國際油氣進口貿易談判中才有底氣,才不會陷于中國買什么什么漲價的窘境,才不被人卡脖子。
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付鎖堂說:“2020年,長慶油田全年生產經營主要指標不變,油氣當量沖刺6000萬噸。”
這就是產量5700萬噸、中國最大油氣田的氣魄與責任。
樹立低品位油氣藏開發的典范
“低、深、差、難”——提起長慶油田的資源品質可以用這四個字來概括。這絲毫不符合人們對于產量第一名必然“天生麗質”的合理想象。
長慶油田坐落在中國第二大盆地——鄂爾多斯盆地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過50年的耕耘,鄂爾多斯盆地豐度稍高的區塊早已被開采殆盡,剩下的幾乎是國內外業界一致認為“不可能”啃動的硬骨頭。
是什么給“三低”油氣藏帶來了春天?
是技術創新!
“我們通過地震波技術看地層就如同照相機照相一樣。當相機只有幾十萬像素的時候,我們看起來非常模糊。隨著技術進步,相機現在已經達到了幾百幾千萬像素,我們就能夠清晰地把地下的地質情況摸清楚,精準找到儲層。”長慶油田氣田開發事業部總會計師張力軍講這話時異常興奮,1月的雨雪深寒絲毫沒有影響他眼眸中燃燒的熱情。
精準地找到儲層,如同在湖里面找珍珠,難度可想而知。但是,長慶油田依托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突破,成功地找到了一粒又一粒的珍珠。
正是這一粒粒“珍珠”串起了長慶油田的春天。整個2019年,長慶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儲量超4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3353億立方米,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新增油氣三級儲量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作為老油氣田自然遞減本該越來越快,但在長慶油田,沒有“本該”,自然規律有時候也不起作用。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開發一室主任安小平說:“2019年,長慶油田開發自然遞減達到近10年來最低水平。”
以精細注水為中心的低滲、特低滲透油藏精細注采調控技術,成為2019年長慶老油田穩產的關鍵。
除了注水外,在長慶油田提高采收率的自主攻關技術清單上,依次有化學驅、空氣泡沫驅、二氧化碳驅、天然氣驅、新型表面活性劑驅、微生物活化水驅、二元驅等,不論國外盛行的還是不盛行的提高采收率技術,都在長慶石油人的努力名單中。
“勘探干的就是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沒有干成的事,前人想干卻沒有辦法干的事。所以,我們不怕低、不怕差、不怕深、不怕難,更不怕失敗。”長慶油田勘探事業部副經理姚涇利說,“因為我們有神兵利器。”
長慶油田蓄力幾十年用心、集智打造了具有長慶特色的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系列技術,時至今日厚積薄發,取得了整體突破。油田開發事業部常務副經理史成恩告訴記者,公司不少科技創新足以“封神”。
這些“神級利器”包括“戰略核武器”——“大型陸相三角洲成藏”理論、致密氣成藏理論、長7非常規油源內成藏理論;勘探開發“常規武器”——頁巖油“甜點”優選、三維叢式水平井優快鉆完井等5大系列18項配套技術;自主研發“神器”——大幅度降低開發成本的DMS可溶金屬球座、EM30壓裂液等……
有了這些神兵利器,“現在每口井的年產量從三四百噸左右一躍為4800噸,產生了十倍的增長。”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壓裂技術研究一室副主任張彥軍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承造指出,這些技術利器對同類油氣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推廣和借鑒作用,對我國至2035年“石油長期穩產2億噸/年至更高、天然氣產量倍增”產量目標的實現形成重要的資源和技術支撐。
珠玉在前,我國其他“三低”油氣田可以借鑒長慶油田的經驗,再結合自身儲層特點,通過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創新應用,爆發出巨大的能量,迎來低品位油氣藏開發的春天。
趟出高質量發展路徑
大企業要有大效益。
長慶油田始終把效率和效益擺在企業優先的位置,成為國內油田企業的“領頭雁”、能源領域的“壓艙石”。
2019年,5700萬噸的油氣當量讓長慶油田實現營業收入1300多億元、利潤320多億元,主要效益指標居集團公司首位。
大效益需要大場面。
慶城大油田的開發就是2019年中國能源行業少見的大場面。
2019年9月,中國石油官宣——長慶油田又捧出了一個10億噸級的慶城大油田。不僅超大規模為近年來國內少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標志著長慶油田緩緩打開了國內非常規油藏(頁巖油)規模開采的大門。
一直以來,在長慶油田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頁巖油的開發,必須每一口井都要成功。因為每口井的平均成本高達3000萬元,不容失敗。
2019年,長慶油田頁巖油項目組計劃打出一口國內陸上最長水平井華H50-7井,水平段4088米,成本高達6000萬元。
事情就發生在這口創紀錄的井上。
“2019年9月23日,這口井的水平段打到2600米左右的時候遇到了斷層。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情況。”長慶油田頁巖油項目組地質副經理王永康一遍遍問自己,“這口井是到此為止,還是繼續打下去?”
到此為止,尋求另外的合適區域再打一口井,成本將會加大;繼續打下去,無法承受的風險隨時都有可能在不可控的情況下爆發出來……
這就是石油工業,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石油人必須擁有大胸懷、大氣魄和大擔當。
繼續打!
項目組迅速開展專項研究,團隊的力量總是堅強而有力的。漫漫的國慶7天,水平鉆井終于成功穿越了這段斷層,打出了4088米國內陸上最長水平井的紀錄。
這樣的水平井不是一口,而是一組又一組。
這都是效益。
數據顯示,包括華H50-7井在內,2019年,長慶油田全年擒獲高產井總數超過近三年的總和。
2019年,為了趟出高質量發展路徑,長慶油田劍指致密氣。
年初,長慶油田組建了致密氣項目組。項目組經理杜玉斌發揚鐵人精神、長慶精神說:“如果項目組3月份開不了工,我們就寫辭職報告。”
為了摸清每個井場、每支隊伍、每部鉆機,他披星戴月、通宵達旦。6月,G3-15平臺壓裂施工,他在井場與工人同吃同住8個晝夜;9月,他組織項目組和參建單位人員連續7個晝夜實施壓裂工作。最后好多年輕人都累倒了,他硬是堅持著兩天兩夜沒休息,最終創造出一個平臺連續4天壓裂37段、最高單日壓裂11段的國內最高紀錄……
與杜玉斌一樣,從方案設計到技術支撐,從現場實施到工程管理,每個人都把自己開發到了極致。致密氣項目組地質副經理費世祥說:“壓力是很大,我卻覺得很興奮。我們親自參與一線實踐,探索出一套致密氣高效建產的新模式。”
2019年末,這個項目組不僅提前完成了全年生產建設任務,而且為2020年提前實施水平井23口、骨架井28口。
有人給長慶油田算了一筆賬,長慶油田年油氣產量2000萬噸的時候,員工有7萬人左右,若按原有開發模式發展,上產至5000萬噸至少要增加10萬人,僅人工成本就要增加150億元。
然而十幾年過去,長慶油田的油氣產量不斷上漲,人數卻沒有增加。是數字化、智能化助力長慶油田創造了石油企業5700萬噸油氣當量的最高紀錄。
2019年,長慶油田通過加速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人、物聯網等新一代高新技術應用,推廣“無人值守、油氣井智能生產”等新模式,建成油氣田無人值守站1205座,管理單元壓縮40%,生產運行效率大幅提升,投資成本有效降控。
“長慶油田2019年全年降本增效32億元,實現了油氣完全成本硬下降。”1月8日,長慶油田公司總會計師童天喜宣布。
今天的長慶已經在“發展創益”這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一騎絕塵。
彰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說,2019年,7萬長慶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向共和國交出了一份閃亮的答卷!這份答卷對保障國家油氣安全,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誠然,5700萬噸不僅增強了長慶油田的實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且惠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2019年,我們采氣一廠僅新建產能就組成了許多個建設項目組。其中,200支左右的施工隊伍都是通過招投標選出并組成的鉆井隊。”長慶油田分公司采氣一廠副廠長賈浩民告訴記者,“在用工高峰期,長慶油田采氣一廠一次用外來施工人員就達五六千人。”
國際油價走低,國內外石油企業都減少了作業項目。受此影響,石油工程企業萬馬齊喑,企業虧損、員工減薪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一片凄風慘霧中,長慶油田的5700萬噸帶動了包括眾多民營企業在內的石油工程單位的復蘇,間接地改變著民生。
難能可貴的是,長慶油田還通過降本增效,在技術上突破,為乙方省錢。除了前期工作要為乙方服務到位,還對前線施工各單位實施智能化、可視化管理,樹立了“服務型”甲方的新形象。
長慶油田致密氣項目組的“服務型”甲方形象,甚至探索出了“管幫帶”相結合的路子。
“服務型”甲方使施工單位們從2019年年初的“不想干、想逃跑”,變成了搶著爭著干。在鉆井市場1/3盈利、1/3保本、1/3虧損的大環境下,2019年年底結算時,致密氣項目組的所有鉆井隊竟然都實現了盈利,不少都成為了其所在公司創造效益最多的冠軍隊。
長慶油田工作區域橫跨陜、甘、寧、蒙、晉五省(區),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數據顯示,2019年,長慶油田對陜甘寧蒙四省區GDP貢獻超800億元。油、氣資源的開發,催生了地方油氣、化工、發電、煉化等工業集群的迅速崛起。
近年來,長慶油田對地方道路建設、公益教育、扶貧救災等民生工程的援建資金就達31.8億元。甘肅慶陽環縣車道鎮安掌村的貧困村民至今還記得2019年11月24日,長慶油田的志愿者們將25袋米、87袋面、94壺油,22包衣物、被褥……送到了自己身邊。為此,這些志愿者長途跋涉了150公里的崎嶇山路。
這也是理直氣壯將包括長慶油田在內的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理由。
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長慶油田正處于二次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規劃到2025年油氣當量突破6300萬噸。因此,必須堅定信心,立足現狀,打贏勘探開發進攻仗。”長慶油田黨委書記、總經理付鎖堂說。
就像奔騰不息的河流流向寬闊的大海,長慶人都在思索:“在5700萬噸的榮光之下,在6300萬噸的指引之下,我能做什么?我該做什么?我該怎么做……”
我能做什么?
第六采氣廠地質工藝研究所副所長田國慶把兩樣東西看的特別珍貴,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管轄的每口氣井。他經常往返西安定邊乘坐的都是晚上的火車,前一天下午還在定邊縣上班、第二天早上就出現在了西安的辦公室。他把管轄的每口井都當成寶貝,一有時間就會了解“寶貝”們身體狀況,提出治理措施。年輕技術員們好奇他為什么總能記住這么多的井號,他說,氣井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要把它們的“冷暖安危”記到心上。
我該做什么?
蘇東36集氣站3臺壓縮機加注機油工作量大,冬季機油黏稠,員工需要用桶提到3米至4米高位油箱,存在人員墜落安全風險和費工費時的問題。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集團技能專家王德寬從材料準備到現場施工,從現場試驗到技術完善,他一直緊盯在現場,經過4天連續奮戰,黏稠的機油不斷流到高位油箱,現場員工只需搬動幾個小球閥,即可完成3臺壓縮機的機油加注作業。
我該怎么做?
2019年第三采氣廠地質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副書記、地質技術領域的領跑人魏千盛帶領團隊參加了長慶油田公司技能競賽。他帶領參賽隊員日夜備賽,卻未能回家陪妻子做一次產檢……最終參賽的五名隊員取得了1金2銀2銅的好成績。
一個個優秀的個體凝聚成一個英雄的集體。賈浩民說:“我們這群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心齊。沒有拖后腿的,都在踏踏實實加油干。”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最深沉、最恒久的道理,往往最簡單、最樸素。所有的輝煌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長慶油田的5700萬噸亦然。
“長慶油田已經走到了第50個春秋。其實,我們現在的增產能力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是我們整個油田人踏踏實實埋頭苦干奮斗出來的。這就是我們的長慶精神,這種長慶精神是我們把事業干出來的保障。”姚涇利說。文:石杏茹 王海坤 彭旭峰 南喜陽 魏宛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